“个人养老金”,你交了吗

发布日期:2025-07-07 06:54    点击次数:193

  近日,个人养老金相关话题引发广泛关注。

  作为一项创新制度,在36城试点两年后,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4年12月15日起走向全国——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以参加这一制度。

  具体来看,参加人可以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APP等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或者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同时要在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通账户后,参加人可以在账户里存钱,额度不超过12000元/年,用来购买包括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国债等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在达到相关条件后,可以申请领取个人养老金。

  两年多以来,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平稳。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已有7279万人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不过,在运行过程中浮现的“开户热、缴存冷”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个人养老金为什么要实施递延纳税政策?普通人参加个人养老金“划算”吗?制度吸引力有待提升的问题如何解决?年轻人如何规划养老投资?带着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邮储银行(601658)研究员娄飞鹏、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

  Q:个人养老金为什么要实施递延

  纳税政策?

  薛洪言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采用EET(缴费免税、投资免税、领取征税)递延纳税模式,其政策逻辑在于三重协同目标:一是通过缴费阶段税前扣除激励中高收入群体补充养老储备,缓解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降的系统性压力;二是引导长期资本形成,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倾向权益类资产配置,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长期资金;三是优化税制公平性,将领取税率从试点期的7.5%降至3%,既规避高收入群体避税套利,又维持中等收入群体参与积极性,实现财政可持续性与个体激励的平衡。

  娄飞鹏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采用递延纳税的方式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其目的是引导个人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部分人群在退休之前缴纳个人养老金的阶段,收入水平比退休之后高。在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制的情况下,在领取阶段缴纳可以降低个人税负,从而有助于个人更好积累养老资产,增加参加个人养老金的积极性。

  Q:普通人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

  “划算”吗?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薛洪言表示,对普通参与者而言,经济性取决于边际税率差异与资产配置效率。适用个税税率10%及以上群体可通过税前扣除降低即期税负,叠加投资收益免税及复利效应,长期持有下节税收益显著。但免税或低税率群体若配置低效资产(如活期存款),扣除领取税后可能产生负收益,同时需承担流动性约束的机会成本。

  娄飞鹏表示,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达到起征点的最低一档税率是3%,如果个人目前收入缴纳个税的税率在3%以上,交个人养老金就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不过,目前这一制度也暴露出税收优惠吸引力不够的问题。

  Q:个人养老金制度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

  薛洪言表示,制度层面主要存在三大痛点:一是税收优惠覆盖失衡,税收激励对低收入群体不明显,部分人未达免征额无法享受抵扣,而高收入群体受限于1.2万元缴费上限,实际节税效果有限;二是部分养老金融产品实际收益未达预期,降低了投资者信心;三是流动性约束过严,仅允许退休、重疾等特殊情形提前支取,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资金需求。市场层面,投资者对政策认知不足,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差异化设计。建议从三方面入手加以改进:一是实施阶梯式税收优惠,对中低收入群体给予额外补贴,同时逐年提高缴费上限并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挂钩;二是丰富产品体系,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三是建立弹性支取规则,如允许55岁以上群体每年支取不超过10%的账户资金用于医疗、教育等重大支出等。

  娄飞鹏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以来,已经根据试点落地情况对制度进行了优化完善。不过,现在税收优惠吸引力仍显不够,现在制度规定个人养老金领取阶段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不考虑缴费阶段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方面需要改进完善。比如明确缴纳阶段收入低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领取阶段予以免税并且明确投资收益免税。

  Q:年轻人如何为养老做好投资

  规划?

  娄飞鹏表示,年轻人关注并且投资布局养老是好事,有助于更 好 积累养老资产。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积累养老资产的 目的是 保障老年生活,让工作阶段和退休之后的生活水平能够平滑过渡。因此积累养老资产需要根据自己目前的收入水平和预期收入水平,对老年生活的预期等合理安排,并不是越早越好,当然也不是越晚越好,一般来说35岁至40岁开始是一个合适的年龄段。同时,在开展养老储备的过程中,明确养老储备是长期投资,要追求长期收益,根据自身的投资经验、投资能力、收益预期、风险偏好等在不同类型金融产品之间合理配置,以平衡风险和收益。

  薛洪言表示,年轻人对养老投资的关注与早期布局,本质上是对生命周期财务规划的理性认知。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核心在于把握“长期”与“理性”。首先要明确养老投资是跨数十年的规划,需聚焦长期实际收益率(即扣除通胀后的真实回报),避免被短期市场波动干扰决策;其次,采用纪律性定投机制(如每月固定金额投入)是规避“追涨杀跌”行为偏差的有效方式,能通过“低位多买、高位少买”平滑成本;最后,养老投资的目标是跑赢通胀、实现资产稳健增值,而非追求短期暴利,应警惕高收益承诺的投资陷阱,优先选择底层资产透明、风险可控的正规产品。